课程编号:1517P1014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环境污染修复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mediation
学 分: 2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污染修复》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减少、毒性降低以至无害化,从而将环境部分或全部恢复。《环境污染修复》是介于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也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修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认识各种修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应用于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修复,为今后从事污染生态研究、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打下应有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环境修复的概念,明确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1.2理解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的概念,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的原理和优势,掌握各种污染环境修复的技术;
1.3理解生态工程的概念,了解生态工程的种类和特点,熟悉生态工程修复的原理,掌握生态工程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1.4掌握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污染水环境的修复技术、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及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2.专业技能目标
2.1初步具备运用各种修复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能力;
2.2初步具备根据不同污染环境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能力。
3.专业素质目标
3.1具有基本的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
3.2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能承担有关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责任;
3.3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
三、本课程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指标点
1.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1-1.4。
2.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2.1-2.2
3.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积极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3.2。
4.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保持和增强职业素养,具备不断反省、学习、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3.3。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学化学》等,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环节0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序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教学环节设计
|
学时分配
|
支持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环境修复的概念,明确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讨论式。与本学期其它专业课程学习结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类型,达到明确环境修复对象和任务、形成良好环保意识的目的。
|
2
|
1.1
3.1
3.2
3.3
|
2
|
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原理、化学修复原理、生物修复原理、植物修复原理
|
1)理解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的有关概念,熟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的过程;
2)了解生物修复的产生与发展,生物修复特点及类型以及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种类;
3)理解生物修复的原则、微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
4)掌握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的原理和技术并能够应用于环境修复工程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演示式。以图示、视频、动态图等演示形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并熟悉不同修复过程;
3)探究式。结合先修课程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同修复技术的原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4)讨论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式,认识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为不同污染环境类型修复技术选择打下基础。
|
10
|
1.2
2.1
3.1
3.3
|
3
|
污染环境修复的生态工程技术
|
1)了解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应用类型,理解生态工程概念;
2)熟悉生态工程修复原理与内容,掌握生态工程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翻转课堂式。由教师在课前布置相应学习内容,课堂中学生分组讲解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采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教师点评并总结,掌握学习重点。
|
3
|
1.3
2.1
2.2
3.1
3.2
3.3
|
4
|
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
1)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
2)掌握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修复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案例式。通过分析污染土壤环境修复案例,结合第二单元学习的不同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类型污染土壤选择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6
|
1.4
2.1
2.2
3.1
3.2
3.3
|
5
|
污染水环境修复技术
|
1)了解水环境污染概念及分类、湖泊水库水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地下水污染来源与途径;
2)熟悉水环境修复的目标与原则;
3)掌握湖泊水库、河流、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修复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案例式。通过分析污染水环境修复案例,在第二单元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湖泊水库、河流、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6
|
1.4
2.1
2.2
3.1
3.2
3.3
|
6
|
大气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
1)了解无机废气、有机废气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天然无机矿物材料修复技术;
2)熟悉大气污染植物修复的过程和优缺点;
3)掌握大气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案例式。通过分析大气污染环境修复案例,在第二单元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2
|
1.4
2.1
2.2
3.1
3.2
3.3
|
7
|
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
|
1)了解我国固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理处置概况;
2)熟悉固体废物污染的生物修复优缺点;
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1)讲授式。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2)案例式。通过分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修复案例,在第二单元学习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修复技术,并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
|
3
|
1.4
2.1
2.2
3.1
3.2
3.3
|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成绩考核包括期末和平时考核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10%)、课堂表现(40%)、作业(50%)三部分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依据课堂提问情况、学生讲解和讨论环节的准备与参与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作业主要依据作业完成质量、数量等综合评定成绩,各项成绩平均计算出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七、参考教材与资料
1.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赵景联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2. 《环境修复技术》,孙铁衍,周启星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 《环境修复》,乔玉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赵晓光,石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胡荣桂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6. 《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黄铭洪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执笔人:张 慧
审核人:曹文平
批准人:高明侠
制定(修订)日期:2016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