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1517P1005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Prote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学 分:2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之一,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 专业知识目标
1.1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1.2理解与掌握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1.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
1.4掌握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1.5理解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了解与掌握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2. 专业技能目标
2.1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能力;
2.2能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伦理观,明确环境保护责任、途径和措施;
2.3 运用所学知识,建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3.专业素质目标
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能力;
3.2 具备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3具备基本的从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三、本课程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指标点
1.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1.4 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1.5 掌握环境工程师的初步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1~1.5,2.1~2.3。
2.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2.1 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2,1.4,2.1,2.3,3.1~3.3。
3.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3.2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积极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3.3 保持和增强职业素养,具备不断反省、学习、积累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2~1.5。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科基础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与《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有一定关联,为专业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与专业选修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清洁生产原理与应用》等奠定基础。
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环节0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序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教学环节设计
|
学时分配
|
支持教学目标
|
1
|
当代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
|
1) 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与现状,我国的自然资源双重性特点;
2) 了解生态系统的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化,掌握生态系统退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 了解与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对危害,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 了解与掌握全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 启发式,设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4) 配合网络实施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
10
|
1.1
1.2
2.1
3.1
3.2
3.3
|
2
|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进展
|
1) 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由来;
2)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树立掌握可持续发展观;
3) 了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有关概念,基本原则、分类及评价方法等,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4)了解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掌握主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 启发式,设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4) 配合网络实施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
10
|
1.3
2.1
2.2
2.3
3.2
3.3
|
3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
1) 了解环境法的目的、作用和地位,环境法的体系与实施,理解环境法律责任,掌握我国环境法律制度;
2) 了解熟悉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管理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型手段,理解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掌握以环境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为主体的环境管理手段,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
3) 了解原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和实践,次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和实践,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
4) 了解清洁生产的定义、内涵及发展,理解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及清洁生产的审核,掌握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与生态设计及可持续的生产体系;
5) 了解与掌握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措施;
6) 了解与掌握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及臭氧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危险物的控制、海洋环境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 启发式,设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4) 配合网络实施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
10
|
1.4
1.5
2.1
2.2
2.3
3.2
3.3
|
4
|
环境伦理观
|
1) 了解环境伦理观的由来与发展,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2) 掌握环境伦理观对决策者、企业家及公众行为的影响。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配合网络实施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
2
|
2.2
2.3
3.2
|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考核包括期末和平时考核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10%)、课堂表现(40%)、作业(50%)三部分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依据课堂问答情况、学生讲解和讨论环节的准备与参与情况、平时测验等综合评定成绩,作业主要依据作业完成质量、主题讨论参与完成情况、小论文等综合评定成绩,各项成绩平均计算出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七、参考教材与资料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周国强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第1版。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田京诚、缪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郎铁柱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赵丽芬,江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执笔人:肖 扬
审核人:曹文平
批准人:高明侠
制定(修订)日期:2016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