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1517P0011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hysics Engineering
学 分:2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物理性污染的种类和相应的控制方法。
本课程通过对噪声污染、振动污染、电磁辐射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和光污染的介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物理性污染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物理性污染相关的工程设计、综合利用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1.1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了解物理性污染和环境物理学的有关内容;
1.2掌握噪声的产生、传播、危害、评价和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噪声控制的吸声技术(包括室内吸声降噪)、消声、隔声技术;
1.3了解振动污染的危害,掌握振动污染的控制技术;
1.4了解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的危害和控制措施;
1.5了解热环境和光环境的基本概念以及热污染和光污染控制技术。
2.专业技能目标
2.1运用噪声控制技术,具有进行室内降噪设计的基本能力;
2.2初步具有对物理性污染问题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3.专业素质目标
3.1具有基本的物理性污染控制政策和技术标准解读和宣传的能力;
3.2具有基本的从事物理性污染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三、本课程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指标点
1.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1~1.5。
2.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掌握环境工程师的初步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2.1~2.2,3.2。
3.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2,2.1~2.2,3.1。
4.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熟悉环境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及工程管理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2.2,3.2。
5.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积极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3.2。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前期学科基础课主要为《环境工程原理》和《环境监测》,如环境监测中对噪声评价部分内容,学完以上课程后再学习《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更为合理。
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环节0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序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教学环节设计
|
学时分配
|
支持教学目标
|
1
|
绪论
|
1)了解物理性污染和环境物理学的有关内容以及环境物理学的现状和发展;
2)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
|
1)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物理性污染的认识。
|
1
|
1.1
3.1
|
2
|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
1)了解我国环境噪声污染的现状和控制;
2)理解噪声的度量、评价和控制标准的有关概念;
3)掌握噪声控制技术-吸声、消声和隔声技术的相关原理和设计计算。
|
1)回顾互动式,结合概论内容以提问互动形式教学;
2)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噪声污染的认识;
3)启发式,设立有噪声污染的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
17
|
1.2
2.2
3.2
|
3
|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
1)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振动的危害与评价标准;
2)掌握振动的控制技术。
|
1)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振动污染的认识。
3)翻转课堂式,配合网络教学资源,由学生分组讲解不同类型振动控制技术,教师点评,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
6
|
1.3
2.2
3.2
|
4
|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
|
1)了解电磁学的基本概念、电磁辐射源及其危害、电磁辐射污染的测量与标准;
2)掌握电磁辐射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
|
1)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多媒体动画教学,便于理解电磁辐射污染的相关知识。
|
2
|
1.4
2.2
3.2
|
5
|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
1)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辐射剂量学的标准、放射性废物的来源与处理途径;
2)掌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技术、放射性污染的去污技术。
|
1)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多媒体动画教学,便于理解放射性污染的相关知识。
|
2
|
1.4
2.2
3.2
|
6
|
热污染及其控制
|
1)了解水体热污染、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了解环境热污染及其防治。
|
1)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多媒体动画教学,便于理解热污染的相关知识。
|
2
|
1.5
2.2
3.2
|
7
|
光污染及其控制
|
1)了解光环境和光污染的基本内容、光学的基础知识;
2)了解光污染及其防治以及光环境的评价标准。
|
1)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结合;
2)多媒体动画教学,便于理解光污染的相关知识。
|
2
|
1.5
2.2
3.2
|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考核包括期末和平时考核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部分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依据课堂问答情况、学生讲解和讨论环节的准备与参与情况、平时测验等综合评定成绩,作业主要依据作业完成质量、主题讨论参与完成情况、小论文等综合评定成绩,各项成绩平均计算出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七、参考教材与资料
1.《物理性污染控制》,陈杰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物理性污染及其防治》,陈亢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第二版),毛东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第二版),孙兴滨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执笔人:项玮
审核人:曹文平
批准人:高明侠
制定(修订)日期:2016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