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1517P000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 英文名称: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学 分:2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环境政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及环境标准体系;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掌握大气、地表水、生态环境要素和环境风险、区域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工作要点。通过教学,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咨询服务与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 专业知识目标
1.1了解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发展趋势;
1.2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技术导则和标准;
1.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
1.4掌握生态、地表水和大气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预测评价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1.5熟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及环境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1.6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2. 专业技能目标
2.1具有撰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的能力,以及在团队合作条件下撰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能力;
2.2 具有独自进行环境现状调查能力。
3. 专业素质目标
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能力;
3.2 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环境影响评价角度分析、预测、评估污染型项目和生态影响型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能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预防和减缓措施;
3.3 具备基本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具备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后能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能和素质。
三、本课程支持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指标点
1.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核心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1.1~1.4。
2.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掌握环境工程师的初步知识”。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2.1~2.2,3.2~3.3。
3. 支持知识能力实现矩阵“具有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具体指标为:课程教学目标2.1~2.2。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宜安排在学完《专业导论》、《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为后续《环境监测与评价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打下基础。
五、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环节0学时)。
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序号
|
教学单元
|
教学内容及要求
|
教学环节设计
|
学时分配
|
支持教学目标
|
1
|
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
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由来、发展;
2)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4)掌握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5)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办法。
|
1) 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讨论式,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现阶段的作用。
|
3
|
1.1
1.2
3.1
|
2
|
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
|
1)熟悉我国环境法规和环境政策;
2)熟悉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3)掌握常用环境标准的适用范围和要点。
|
1) 提问互动式,结合网络资源,以提问互动形式教学;
2) 配合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知识面,完成作业布置与批改。
|
3
|
1.2
2.2
3.1
|
3
|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
|
1)了解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2)熟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3)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的格式要求;
4)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识别方法、预测方法、综合评估方法;
5)了解GIS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和发展。
|
1) 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 回顾互动式,结合环境法规与标准,以提问互动形式教学;
3) 讨论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等格式特点。
|
3
|
1.3
2.1
3.1
|
4
|
工程分析
|
1)熟悉工程分析的作用、重点和阶段划分;
2)掌握工程分析的方法、产污环节分析方法和清洁生产水平分析方法;
3)掌握环保措施方案分析评述要点;
4)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技术要点和相关案例分析。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增加例题的讲解,加强学生习题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3) 配合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知识面,完成作业布置与批改;
4) 采用相关环评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
|
4
|
1.3
2.1
3.2
|
5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1)了解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类型;
2)掌握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方法以及大气污染物扩散预测模型;
3)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4)熟悉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5)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对策。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采用相关环评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
3)采用例题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识记能力;4) 配合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知识面,完成作业布置与批改。
|
5
|
1.4
2.1
2.2
3.2
3.3
|
6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
1)了解水体污染源、地表水污染物类型、水体自净机制;
2)掌握污水产生量和排放量的估算方法以及水质模型;
3)掌握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4)熟悉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
5)熟悉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对策。
|
1) 讲授、演示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采用相关环评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
3)采用例题教学法,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识记能力;4) 配合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知识面,完成作业布置与批改。
|
5
|
1.4
2.1
2.2
3.2
3.3
|
7
|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1)掌握生态环境影响特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基本内容;
2)掌握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要求;
3)熟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要求、步骤、内容和指标;
4)熟悉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其有效性评估
|
1) 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拓展我国最新的政策发展“生态红线”的概念及实施情况。
|
3
|
1.4
2.1
2.2
3.2
3.3
|
8
|
环境风险评价
|
1)了解风险、环境风险的概念;
2)熟悉环境风险评价标准;
3)掌握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程序、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方法;
4)掌握环境风险管理的目的与内容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管理。
|
1) 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案例教学,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国内外典型事故阐述环境风险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
3
|
1.5
2.1
2.2
3.2
3.3
|
9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1)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规划环境影响现状调查与评价;
4)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熟悉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综合论证;
6)了解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及跟踪评价。
|
1) 讲授式,多媒体、板书相结合;
2)案例教学,以“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内和地方重点工程阐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
3
|
16
2.1
2.2
3.2
3.3
|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成绩考核包括期末和平时考核两部分,其中,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10%)、课堂表现(40%)、作业(50%)三部分综合评定。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依据课堂问答情况、学生讲解和讨论环节的准备与参与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作业主要依据网络平台和书面作业完成质量、主题讨论参与完成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各项成绩平均计算出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
七、参考教材与资料
1. 《环境影响评价》,李淑芹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
2. 《环境影响评价》,朱世云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3. 《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执笔人:曹文平
审核人:曹文平
批准人:高明侠
制定(修订)日期:2016年8月
|